从汉字听写大会到中国诗词大会 你被大会系列圈粉了吗?

在央视的文化综艺浪潮中,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春节期间大放异彩。这档开播于去年2月的节目,今年在央视一套的播出,更是引爆了观众的关注度。人们通过这档节目认识了一位年仅16岁的上海复旦附中美少女——武亦姝,她的表现成为了朋友圈的热门话题。 说起武亦姝,我们不得不提“大会”系列的其他成员,比如曾经在《中国成语大会》中引起热议的“白话灵犀”组合。这两个来自河北邯郸学院的小姑娘,凭借扎实的文化素养和独特的台风,赢得了众多网友的喜爱。如今,“大会”系列的火爆程度与日俱增,其背后是观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需求。 在当今真人秀盛行的时代,尽管收视率居高不下,但针对其取向恶俗、缺乏原创的质疑也屡见不鲜。“大会”系列却能在这样的背景下独树一帜,被网友誉为综艺节目中的清流。其成功之处何在?除了视觉和舞台效果的升级,更重要的是其以活泼的形式、激烈的赛制,吸引了各个年龄层次的观众。 不同于央视科教频道的王牌节目《百家讲坛》的单向解读方式,“大会”系列采用了多维度的PK模式,如个人追逐赛和擂主争霸赛等。这种比赛形式不仅增加了紧张感和趣味性,还将古诗词与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模式相结合。选手答题后的学者嘉宾解读环节,更是让观众如痴如醉。嘉宾们介绍的不仅是诗词的内涵和创作背景,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大会”比拼的是选手们对古诗词的熟悉程度,但对观众来说,比赛的看点远不止于此。观众在这里不仅看到了诗词的识别和背诵,更看到了诗词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正如嘉宾所言,“背诵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理解”。这句话也道出了“大会”系列节目的真谛——传播传统文化,激活中国人的诗心。 “大会”系列的走红,除了满足了社会中本就埋藏的了解传统文化的需求外,还改变了以往文化宣传的自说自话、高高在上的说教口吻。它将娱乐节目模式和文化传播相结合,真正做到了走进观众的心间。“大会”系列并非尽善尽美,观众的喜爱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综艺节目需要不断辟蹊径,探索新的路径,将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佛珠网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