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也别看八字了
鲁迅并未说过“学医救不了中国人”。实际上,鲁迅的原话是在讲述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他之所以有这样的选择,是因为意识到在旧时代,中国的困境不仅仅在于疾病,更在于精神的贫困和意识的沉睡。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真正的觉醒与变革需要文学的启迪和思想的觉醒。
谈及张仲景,这位医圣在东汉末年瘟疫频发的背景下,以其卓越的医术为人们所称颂。他的故事始于童年时期对医术的向往,源于读史记中扁鹊的故事所受到的启发。他目睹了太多的人生疾苦和瘟疫造成的死亡,决定跟随师傅学医。尽管他后来成为长沙太守,拥有铁饭碗,但他始终坚守医者的初心,为百姓治病。他的医术精湛,但面对瘟疫的肆虐,他亦有无能为力之时。家族中大量人员的死亡让他更加坚定了治病救人的决心。
张仲景的仁心与才华让人敬仰。他不仅有着高超的医术,更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面对人们的病痛,他不惧权贵,敢于直言,甚至开放衙门为百姓看病,成为受人尊敬的“坐堂医”。他的性格细腻,不擅长官场的勾心斗角,却擅长用心治病救人。他的医术和医德令人敬仰,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
在这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张仲景的医术与情怀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盏明灯。他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医学的传奇,更是关于信念、关于人性、关于悲天悯人的情怀的传递。他的事迹鼓舞着后人,无论在何种时代,都应当秉持初心,坚守信念,为人民做出贡献。鲁迅的文章在弃医从文之后仍然关注国人的命运与精神觉醒,而张仲景则用他的医术与仁心为人们带来希望与生机。两者虽方式不同,但都是为了民族的觉醒与崛起而努力。在《伤寒杂病论序》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曹植曾经描绘过一个场景,当瘟疫肆虐时,每一户人家都充斥着僵死的病人,每个房间都回荡着哀痛的哭声。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这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著名的建安七子中的四人,不幸地死于大瘟疫,更残酷的是,他们都死在了同一年。面对这样的悲剧,张仲景选择了默默地辞去官职,隐居起来。他开始了对古方的深入研究,希望能找到对抗这些疑难杂症的方法。
经过多年的努力,张仲景写出了影响深远的古典医著——《伤寒杂病论》。他在序中自豪地说:“但凡读透我这书,不说别的,治好伤寒病基本没问题。”这本书汇集了张仲景的心血和智慧,虽然未能尽愈诸病,但足以见病知源。若能找到他的著作,便已经成功了一半。
他真的没有夸大其词。《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医学史上的一部巨著,也是我国临床治疗学方面的无价之宝。仲景药为万世法,被誉为众方之祖。他留下的300多个组方至今仍在被广泛应用。他也成为了后代的榜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正如后人评价他的那样:“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张仲景的一生都在践行这句话。他是一位真正的医圣,一辈子都在为济世救人而努力。每年的正月十八,张仲景诞辰之日,许多人都会前往他的故里河南南阳缅怀他、纪念他。这位距离我们虽然已有1800多年,但他的医术和思想仍然造福着后人。
在序中,张仲景还倡导人们要关注自己的健康。“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他提醒我们,健康是生命的根本,只有真正关注自己的健康,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张仲景的思想和医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佛珠网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