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南日岛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这个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佳节,与七月十五的节日和十月初一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鬼节”。南日岛,这个地理位置独特的岛屿,融合了各地的风土文化,使得清明节更具有地方特色。南日岛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是南日群岛的主岛,也是福建省第三大岛和莆田市第一大岛,与湄洲岛一同被誉为姐妹岛。

岛上的清明节,又称为“扫墓节”。据史书记载,这一传统由来已久,盛行于唐代。在扫墓前,岛上的人们会先查看黄历,选择良辰吉时和出行方向。因为四面环海的南日岛,岛民以捕鱼为生,对鬼神文化非常重视。他们相信,好的时间和方向扫墓,不仅是对祖先的尊敬,更是祈求子孙顺利平安的重要仪式。

全族的人聚齐后,便一同前往墓地。由于墓地阴气较重,人多阳气旺盛,祖先的庇佑和福气便能平分给所有族人。有趣的是,怀孕和生理期的女性是不被允许参加的,因为在岛民的观念中,女性的生理期不够“干净”,不适合参与祭拜。

一路上,人们需要特别小心行走,避免踩到别的先人的墓冢,以示对往生者的尊重。到了墓地,全家动手修剪墓围的野草,疏通墓周的水沟,并在墓龟上培上新土,表达孝敬和关怀。

修剪完毕后,要先拜土地公。因为土地公是大神,所以要先祭神再祭祖。在烧金、银纸时,也不能烧错,金纸是烧给土地公的,而银纸则是烧给祖先的。

祭祖的祭品也颇有讲究。南日岛每家每户都会在清明节前做“清明龟”和“卷”。清明龟是用面粉和糖加工后,印成龟形并蒸熟而成,寓意祖先灵气长存,子孙平安长寿。“卷”也是用面粉加工成的长方形面块,上面印着“红花”,预祝一家红火,子孙好学上进。还有发糕、苹果和香蕉等祭品,各自寓意着子孙发财、平安和大吉大利。

祭祀过程中,酒与茶要在短时间内分三次倒满,这被称为酒茶三巡或三羊(阳)开泰,代表求吉利的意思。这些酒茶祭祀后要倒掉,不可以带回家喝。接着点香烛、放鞭炮,墓祭缅怀先人寄托哀思。

除了扫墓外,“挂纸”也是南日岛清明节的传统活动之一。过去由于禁火的影响纸钱不焚烧。人们会压上墓纸在坟上表示这个坟有后嗣。寒食节上冢时也会将纸钱挂在茔树上形成特有的景观。同时折下一丛松柏叶带回来寓意枝繁叶茂一家顺意子孙昌盛。

当天中午各家各户还会备好五果六斋到厅堂、祖厝孝敬嫡系祖先魂灵。南日岛的清明节祭祖扫墓活动不仅是对先人的敬意和孝思更是全球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反映了中华民族敦亲睦族、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许多海外侨胞、华裔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爱国之情。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佛珠网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