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由来及习俗
重阳节:一场历史与习俗的盛宴
农历九月九日,我们迎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这一天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重阳节的起源,要追溯到古老的道教传说。据说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它的出现会带来灾难。为了为民除害,青年恒景历经艰险,终于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学得了降妖剑法。在九月初九这一天,恒景消灭了瘟魔,为民解忧。从此,九月九日成为了庆祝胜利、驱邪避疫的日子。
历史的长河中,重阳节逐渐融入了更多的人文色彩。早在春秋战国时,屈原就在他的诗中提及了这一节日。到了三国时期,重阳的饮宴习俗已经明确。晋代的陶渊明更是让重阳与菊花、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到了唐代,重阳节正式成为民间节日,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说到重阳节的习俗,那真是丰富多彩。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每一种习俗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登高在古代又称“登高节”,不仅是为了欣赏风景,更是为了驱邪避疫。赏菊和饮菊花酒则源于晋代诗人陶渊明的爱好,这一习俗在唐代开始盛行。重阳糕的制作更是讲究,有的还插上了小红纸旗,点上了蜡烛灯。除此之外,陕北地区还有独特的收割和夜晚庆祝的习俗。
除了这些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无论是哪种方式,都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老人的尊敬。重阳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这一天,让我们共同庆祝、共同怀念、共同感恩!在福建莆仙的古老传统里,每当夜晚的登山之旅开启,人们总会随手摘取几株野菊花。这些花朵不仅美丽,更带有避邪的寓意,常常被带回家中,轻轻插在女儿的秀发之上。每逢重阳佳节,这里的人们沿袭古老的习俗,精心制作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即有重阳“食饵”的风俗,“饵”便是现今的糕点、米果之类的美食。
翻阅历史典籍,我们可以找到这一习俗的源头。宋代《玉烛宝典》记载,重阳时节,人们收获黍、秫等谷物,用其制作美味的糕点,品尝新鲜的收获,这一习俗便流传至今。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的《闽酒曲》也描述了这一盛景,诗中描绘妇女们提着篮子,拾取野香,制作美食与亲人分享。
对于莆仙的一些群众来说,重阳登山的旅程也是一次对祖先的缅怀。这里的人们祭祖的习俗比清明更为隆重,有“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的说法。而九月初九这一天,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人们会前往湄洲妈祖庙等地祭祀,祈求保佑。
随着时代的变迁,重阳节的活动内容也在不断丰富。1989年,我国正式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如今,每到这一天,各地都会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让他们在开阔的视野中交流感情,锻炼身体。这样的活动不仅是对自然的回归,更是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大好山河的赞美。
让我们一同欣赏重阳节的诗词,感受其中的韵味。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中,“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表达出人们对时光流转的感慨。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表达了身处异乡的人们在佳节时对亲人的思念。重阳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承载着丰富文化和情感的时刻。孙厚举的故事也融入了这一传统之中,成为这个节日的一部分。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佛珠网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