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婚姻礼仪风俗 盛行婚后“坐家”
中国传统民俗中的壮族婚姻习俗
壮族,一个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其婚姻习俗多姿多彩,充分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在过去,壮族的婚姻习俗深受氏族外婚制度的影响,同姓不同宗的族人可以通婚。早婚现象普遍存在,通常十三、四岁的青少年就由父母包办订婚。订婚过程中,媒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会携带奶银钱、酒菜以及给女方父母的衣物和给姑娘的置办衣物、首饰前往女家。
成婚礼仪与汉族相似,但同时也有独特的习俗。例如,“转房”婚俗,仅限于兄长去世后,其妻子转为弟弟的妻子,但这种现象如今已十分罕见。“坐家”是壮族婚姻中独特的环节,女子婚后即可回娘家居住,期间享有社交自由,但在父母管教下进行。待怀孕或生子后,才会长期居住在夫家。
在一些地方,如个旧、蒙自、开远等市、县,壮族的“坐家”习俗已有所改变,婚后即可居住在夫家。男女青年也有自由恋爱的传统,通过山歌对唱、抛花包等方式进行择偶。即使双方情投意合,也需要得到家长同意并通过“合八字”才能成婚。
结婚时的习俗也颇为独特。如开远、蒙自的“土佬”会有水泼新郎的习俗。接亲之日,需要挑粑粑去新娘家。在拜堂时,长辈会为新郎新娘起结婚名。而在一些地方,如金平、河口、元阳等,订婚被称为“吃小酒”,结婚头天,女伴们会带着炒黄豆、炒蛋饼到新娘家共餐,边唱边吃。
在弥勒地区,当两人互相认识并建立感情后,男方会请媒人到女方家求亲。女方父母同意后,就会把姑娘的生辰交给媒人带给男方家。结婚的过程也颇为复杂,从选日子、接亲、送亲到回门都有一系列的礼仪。个旧地区的结婚年龄通常不超过20岁,而自由恋爱也必须征得父母同意。从包小婚到包大婚,都要根据男方家庭经济情况准备相应的礼物。在婚期前一天,男方家会“过礼”,包括送猪、糕点、茶等物品作为礼物。婚礼当天还会有独特的习俗如“撒帐”,由撒帐先生念出口诀并撒出五谷等物品,寓意祝福新人婚后生活美满。
壮族的婚姻习俗丰富多彩,既有传统的延续也有现代的变革。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也展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撒帐仪式结束,两个活泼的未婚姑娘携手引领着新娘步入新房。而新郎则在新房门口静静等待,手中挥动的扇子轻轻敲击新娘三次,象征着夫权的宣告。随后,一位女子捧着装有七星灯的筛盘,将它置于新床之下。这七星灯需连续燃烧三天,为新婚的夜晚增添一抹神秘而温馨的氛围。当晚,送亲的宾客中有一位陪娘会在新房中留宿,而新郎则需移至别处歇息。
翌日,阳光初照,新郎新娘共同祭拜天地、祖宗和父母,以及年长的亲戚。在这庄重而神圣的仪式中,长辈们会赠送首饰或金钱,这在壮族文化中被称为“耍板凳钱”。
在壮族社区,寡妇再嫁的事情由自己主宰。改嫁前,寡妇需向婆婆坦诚相告,然后由婆婆出面与男方商议礼银的事宜,确定彩礼的数额。在嫁娶的过程中,寡妇只能携带平时的衣物。有些村落在此特殊时刻格外谨慎,嫁娶时需隐秘行事,若被人发现则需支付罚款。有的婚礼简单朴素,只需邀请亲友共进一餐,便可视为婚姻成立。
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婚嫁习俗,不仅体现了壮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展现了人们对爱情和生活的独特理解。在这里,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仪式感,每一场婚礼都是一次文化的传承。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佛珠网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