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周易不三不四与七上八下
【白话周易】介绍“不三不四”与“七上八下”背后的故事
文/常鹤鸣
在日常语言中,我们常常用“不三不四”来形容那些行为不正派、不正经的人。这个词背后其实隐藏着一段来自《周易》的深厚故事。究竟什么是三和四?它们究竟代表了什么?让我们一起从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其根源。
在施耐庵的《水浒全传》第七回中,“不三不四”这个词首次出现。后来,在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三回中也出现了这个词。从那时起,“不三不四”成为了中国人的日常用语,一直沿用至今。
那么,“不三不四”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真的只是指不正经的人或行为吗?实际上,这个词与《易经》息息相关。在易经的每一个卦象中,第三爻和第四爻象征着仁义,这两个爻位处于六爻的中间位置,代表着人的核心品质。其中,“三”代表着木,象征着仁;“四”代表着金,象征着义。当你被形容为“不三不四”,实际上是说你不仁不义,违背了人的基本道义。
从另一个角度看,卦象的六爻也可以解读为天地人的象征。其中,三四爻代表着人的象征。“不三不四”也可以被解读为不走人的道,违背了人的正常行为准则。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口语、方言等,大部分都与《易经》或中国传统经典有关。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另一个我们经常使用的词汇——“七上八下”。这个词也源自《易经》。很多人在选择手机号、商铺号码或楼层时,往往会倾向于选择七而不选择八。这是因为他们认为“七上八下”意味着住在七层能够带来上升的运势,而八层则可能意味着运势下滑。
说到“七上八下”,我们不得不提到《易经》中的《系辞》和《说卦》。《说卦》中提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其中的四象指的是老阳、少阳、老阴、少阴,它们代表了爻的特性。在易经中,七代表少阳,八代表少阴。
在《易经》中,九是阳的尽头,而七是少阳,代表着相对稳定的阳气。但当七上升到九时,就会达到阳极,意味着一切都会发生变化。同样,八作为少阴,代表着相对稳定的阴气,但当下到六时,就会达到阴极。当一切事物走到尽头,就会面临变化。在古代,当面临“七上八下”的情境时,人们常常会求助于占卜,希望通过超理性的方式来解惑。
《易经》中蕴含了许多富有深意的词汇,这些词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不三不四”与“七上八下”只是其中的两个例子。后续我们还会学到更多来自《易经》的丰富词汇。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佛珠网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