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壬粹言 卷一 辨非十则

尧时冬至日,太阳行至虚宿之境,周朝则处于牵牛星宿的位置。汉唐宋时期,太阳则行至斗宿,元明两代则在箕宿。至我朝嘉庆年间,太阳再度行至箕宿,相较尧时,已经移动了两个宫位。

据《大全》所载,女虚危等星宿位于子宫,斗牛等星宿位于丑宫。此乃是以宋代星象为基准的记载,并非现今的星象。周天被分为三百六十度,《历象考成》法则以六十分为一度。具体到各个宫位,丑宫涵盖箕宿一至八度;子宫则涵盖斗宿二十二至二十三度以及牛宿七、女宿十一、虚宿四;亥宫涵盖虚宿八至九以及危宿二十二、室宿七;以此类推,共涵盖三百六十度。

罗洪烈曾指出,按照西洋历法,太阳行度的周期略长于三百六十年。每年太阳自冬至日起始,行度循环一周,但至大雪之末便告一段落。每年太阳的实际行度会有些许偏差,累计至七十年间就会相差一度。黄道移动过宫,这便是古今星宿位置差异的原因。然而现今的新法已经不同于古法,比如经中所说的牛女乘常、斗牛相加、风伯会箕、雨师会毕等法则,在新法中已经无法使用。我在图考中仍然保留了古法,同时在此详细记录了新法,以便对比古今之异。

《六壬粹言》卷一中的“辨非十则”,深入剖析了古代天文历法的演变和差异。从尧时冬至日的星宿位置,到现代黄道的过宫之变,展示了古今星象的变迁和人们对天文现象的不断与理解。这部典籍不仅记录了古代的星象法则,也反映了人类在天文学领域的进步与变迁。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化、天文奥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这部典籍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古代人们对天文现象的深入观察和研究,也可以感受到他们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精神。无论是遵循古法还是采用新法,都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理解的体现。而古今之间的差异,也反映了人类在天文学领域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这部典籍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天文奥秘、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佛珠网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