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城民间传统习俗:正月十五送灯

家乡的风俗传统——送灯仪式

每年农历十五的夜晚,一场庄重而又温馨的送灯仪式,在我们的家乡如期上演。这一传统源自对先人的深切纪念,寓意着在另一个世界,他们不再孤独,不再处于黑暗之中。

送灯,便是前往祖坟地点点燃蜡烛,为了防止风将其吹灭,人们会用简易灯罩罩好。这一过程中,礼炮、礼花与香火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热闹的景象。灯罩,这一细节之处更是体现了家乡的独特风格,用各种彩纸手工制成,既美观又富有寓意。

家乡的谚语有云:“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可见送灯的仪式之隆重。这一天,无论人们身处何方,都会回到家乡,与家人共聚一堂,享用团圆饭,随后进行送灯仪式。若某家祖坟前无人送灯,则意味着这家已无后人,这是每家每户都极力避免的忌讳。

午后,家族成员聚集一堂,首先祭拜祖先,然后开始准备送灯的物品。孩子们削竹签,粘灯罩,而大人们则负责购买蜡烛。如果祖坟距离较远,人们需要早早准备。一切准备就绪后,大人领着孩子们来到祖坟前。他们先在坟头上压上坟头纸,表明这座坟墓有后人。然后拔除杂草,插上竹签,栽上蜡烛,罩上灯罩。随着天色渐暗,蜡烛被点燃,纸钱开始燃烧,礼炮和礼花响彻天际。接着,人们跪下磕头,向祖先表达思念和祈求。

夜幕下,坟地或路上熙熙攘攘,到处都是点亮的灯笼。你能够听到炮声、看到盛开的礼花,真正感受到节日的喜悦和内心的欢愉。这一天,孩子们不再害怕走进坟地,老人、小孩、姑娘、媳妇齐聚一堂,共享家族的欢乐。

除了祖坟外,家中的每个房间在正月十五的夜晚也要灯火通明。出嫁的姑娘不能在娘家过十五或送灯。只有在娘家人无后代时,才由嫁出的女儿代为送灯。“女不观娘家灯”成为家乡的一种习俗。但媳妇可以参与送灯仪式,因为她已经是婆家的一员。

据说送灯的习俗始于明初。当时的皇帝为了寻找父母的坟墓而下令进行此仪式。军师刘伯温提议在每个坟前插蜡烛以确定皇帝的父母的坟墓。从此这一传统流传至今,成为家乡最隆重的纪念祖先的方式之一。也有人说刘伯温让朱元璋抛洒黄裱纸来确定父母的坟墓位置由此产生了压坟头纸这一习俗流传至今。在这个充满仪式感的夜晚孩子们手持自制的灯笼嬉戏玩耍而大人们围坐在火笼前唱起民歌如《观灯》等歌声中充满了欢乐与怀念。可惜随着时光的流逝许多欢乐不再复返但家乡的送灯传统仍然被保留下来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回忆。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佛珠网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