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而不死是为贼 “老而不死是为贼”原话是怎样
谈及“老而不死是为贼”这一说法,其实源自古老的《论语·宪问》篇。这部千年前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间的对话,其中就包含了这句引人深思的话。
原句具体出自孔子之口,背景是一段关于原壤的故事。原壤是孔子的老朋友,某天他坐姿不端,双腿闲散地放置在那里。这一幕被孔子看到后,孔子便开始批评他。孔子是崇尚礼节的人,他认为人若不遵循礼节,就无法立足于社会。他看到原壤的这般模样,便生气地指责道:“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意思就是,你年轻时就不遵守规矩,不敬长辈、不友爱兄弟;长大成人后,也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成就;如今老了,更是无所作为,简直就像个害人虫。说完,孔子还用手杖敲他的小腿以示警告。
这句话虽然严厉,但也透露出孔子对朋友的关心与期望。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在生活中遵守礼节,有所作为。而这句“老而不死是为贼”,则警示人们:如果一个人年老后仍然无所建树,甚至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那就真的成了人们口中的“贼”了。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它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无论年轻还是年老,都应该有所作为,都应该对社会有所贡献。年轻时要努力学习,增长知识,提升自我;年长后则要发挥经验优势,为社会贡献智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成为别人口中的“贼”,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的这句“老而不死是为贼”,不仅是对个人的批评,更是对所有人的警示。希望我们都能从中汲取智慧,珍惜时光,努力提升自己,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论语·宪问》中的这句话,是孔子对人生的一种深刻理解和期许。它告诉我们,无论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都应该有所作为,都应该尽到自己的责任。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才能避免成为别人口中的“贼”。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佛珠网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