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风水 于希贤讲风水全集
风水与易经紧密相连,却又各自独立。风水学,或称堪舆学,现被称为居住环境学,其源头可追溯到原始时期,尧舜时期为原型,汉唐时期走向成熟,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风水是人类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最基本的居住理论如日出、避风雨、防火、近水源、利出行等,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汉唐以来,人们不断研究生活环境的优劣,形成了非常成熟、系统的风水理论。
风水这个词起源于伏羲时代。太浩伏羲根据自己的简易地图推断,地球在某些时期受到风水的支配。《简易经》中详细阐述了风水与地理的关系。风水的基础是二十四山,包括天干、地支、四维,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风水学的核心。而《易经》则是风水学的精髓所在,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为风水学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易经与风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易经》不仅是风水初学者的必读之书,也是改造自然和风水布局的科学理论来源。群经之首的《易经》构建了四书五经的思想体系,其诠释了宇宙与人的真相,为风水学提供了深刻的学术意义。简单说,风水只是易经的一个小分支,易经涉及社会、人类、宇宙和许多方面,是一种系统哲学。
风水中的阴阳问题是其主要的依据,《周易》的中心论点便是阴阳。风水解释地理位置、依赖水或山、房间格式以及物品摆放等都与阴阳有关。它们相互生成、相互制约,甚至房间的朝向、太阳对房间的照射程度都与阴阳息息相关。
风水是一门历史悠久的民族玄术,又称青乌术、青囊术,更学术的说法是堪舆。风水是自然的力量,涉及宇宙的大磁场能量。风是活力和场能,水是流动和变化。风水最初是一种相地艺术,即现场调查地理的方法,达到“天人合一”的领域。
风水的创始人是道教女神九天玄女,战国时期已出现相对完善的风水知识。其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自然与人的统一”。早期的风水主要与宫殿、住宅、村庄、墓地的选址、方向、建设等方法和原则有关。
易经与风水在学术上有着深厚的联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对于想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人来说,易经和风水都是不可多得的研究对象。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佛珠网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