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启动对赋红码问题调查问责

近期,河南的几家村镇银行的线上储户反映出现了异常情况。这些来自低风险地区的储户,在前往郑州后,他们的健康码竟然被转为红码,令人匪夷所思。更令人震惊的是,一些并未前往郑州的储户也出现了同样的状况。

健康码,作为电子通行证,其强大的监控力和强制性不言而喻。按照防疫规定,持有红码的人们需要立刻向社区疫情防控部门报告,并在转码前禁止外出。这些被赋予红码的储户,立即被工作人员带到隔离点。

从表面上看,是否给予某个人红码是一个技术问题,但实质上,这关乎每个人的人身权利。在疫情爆发期间,健康码通过识别个人数据,对可能存在染疫风险的人群进行识别和管理,有其一定的正当性。这并不意味着健康码可以在其他方面随意使用。此次因为存款纠纷而给储户赋予红码,实质上限制了他们的人身自由,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民众对此事的关注,并不仅仅是因为“随意红”或防疫过度,而是更核心地关注在大数据背景下,行政权力如何不被滥用。当掌握海量个人信息,借助大数据手段时,很容易对某些特定人群的权利进行限制,包括人身自由等。

疫情防控期间,收集了大量的个人信息,包括身份、健康、交通等各方面的信息。这涉及到数据安全、个人隐私保护等问题。我们必须强调数据安全和保护个人信息不受侵害的重要性,包括确保相关数据不被用于非正当用途。

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更重要的是要依法依规行事,不越界。技术拓宽了行动的可能性范围,但并不是所有有能力做的行为都有法律赋予的权力。当行政部门获得了更强大的能力后,必须慎重考虑如何行事。

当行政部门出现越界行为时,谁来监督、谁来纠正也是一个关键问题。就储户红码事件而言,河南有关部门的表现在三个方面都不及格。针对此事,法学专家认为有关做法涉嫌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甚至相关公职人员可能涉嫌滥用职权罪。

至今没有一个权威的解释,互相推诿,缺乏纠正和问责。民众之所以不停追问,是因为这样的事情一旦轻易放过,大数据技术的能力和行政权力的滥用相结合,必然会导致权力的任性妄为,造成对人的基本权利的肆意侵害。

此次储户红码事件并非偶然,之前已经发生过多起与健康码信息相关的过度防疫甚至滥用行为。比如,在收麦农忙期间,“没有核酸证明不能下地割麦”的事件引发了巨大争议。从全国范围来看,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将健康码集成到其他“码”的延展应用,但其法律依据、正当性、审查程序以及个人权利保障等信息很难从公开渠道了解。

或许是一系列没有被及时纠正和追责的事件,导致了人们对法律的轻慢。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次储户红码事件是若干“小病”最终变成“重疾”的结果。当务之急是尽快调查清楚事实,追究直接相关人员的责任。除此之外,还应综合分析问题,理清权责边界、失责情形,追究相关部门的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领导责任。

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并行动,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健康码的储户红码事件明示了中国数字社会建设和治理的潜在风险在不断累积。最终助力抗击疫情的健康码不能因为各种私利的扭曲成为危及全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负面因素。民众期待着所有的过程能够在正确的和法治的轨道上顺利前行。这是一个大数据时代的新课题也是数字时代社会治理的一场大考需要我们共同面对和解决。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佛珠网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