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珠的组成部分

 一串佛珠,无论其珠数多少,都是由络绳将一颗母珠和众多子珠贯串而成。《金刚顶瑜伽念珠经》:“珠表菩萨之胜果,于中间绝为断漏,绳线贯串表观音,母珠以表无量数。”
  佛珠通常分为单组佛珠和复组佛珠两大类。单组佛珠,通常由一颗母珠和数颗规格相同的子珠串联而成。复组佛珠,则通常由母珠、佛塔、子珠、节珠、记子(弟子珠)、记子留、络绳和一些饰物组合而成,这也是我们日常使用较多的一种佛珠。
  母珠
  又称作“达摩珠”,一般俗称为“三通”。通常是指在佛珠起始(或终结)部位带有呈丁字形三个孔并且一般较大的那颗珠子。通常,母珠被认为象征无量寿或修行圆满之佛果。母珠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将不同数目的子珠归结于一处。通常人们在串编佛珠时,就是将络绳两端,由母珠贯通的两孔穿入,并从母珠中间上方的孔内穿出。当然,母珠还有连接弟子珠、记子留以及流苏等其他一些饰物的作用。早期的母珠,大多就是以一颗两孔的大珠将其汇总的。因此,有人将这种做法解释为“万法归一”。
  母珠的材质,一般与子珠相同。但也有些人为使母珠与子珠有所区别,会采用与子珠颜色不同或比子珠更高贵的材质来制作母珠。另外,也还有人,在一些透明材料制作的母珠内部绘有佛像、莲花等图案。通过透镜的原理,人们可以清晰地看见母珠内部的佛像图案,更加使人感受到佛珠作为一种法具的庄严。
  佛塔
  一般又俗称为“佛头”,指安置在母珠上方类似塔形的那个圆锥形物件。也有的用一颗比母珠和子珠略小的珠子来取代。通常人们认为,母珠与佛头的组合,象征着阿弥陀佛的法身智慧。
  子珠
  是指佛珠上略小于母珠但其规格(直径)相同的众多珠子。一般而言,一串佛珠的子珠材质通常应该是相同的,但也有人会将不同材质但规格相同的子珠串在一起。
  由于佛教流派众多,因此对子珠象征意义的表述,各有不同。例如,有些流派认为子珠象征观世音菩萨,有些流派则认为象征普贤菩萨,还有些流派认为象征大势至菩萨。不过,人们大可不必执着于此,或一概而论。
  佛珠规格的大小,通常并无定数。其直径,一般可以从不足1毫米到几厘米,甚至到十几厘米不等。其颗数,也可以从一颗到几颗、十几颗、几十颗,甚至上百颗、上千颗而不等。也就是说,一串佛珠数目的多少,需根据持用者的喜好和依据佛珠的直径而定。通常以十八颗、二十一颗、一百零八颗最为常见:
  以佩珠为例,常用佛珠的直径,从小到大依次为:直径8毫米者,通常二十三颗(含佛头三通);直径10毫米者,通常十九颗;直径12毫米者,通常十八颗;直径l 5毫米者,通常十五颗;直径l6毫米者,通常十四颗;直径18毫米者,通常十三颗;直径二十毫米者,通常十二颗。
  从佩戴者的角度看,一般来说,中等身材、胖瘦适中的男士,可以考虑选择十五颗15毫米的或者十四颗16毫米的佛珠;而身材比较高大或者稍胖的男士,选择十三颗18毫米的佛珠或十二颗20毫米的佛珠,则会显得更大气、更豪放一些。身材苗条的女士,一般可考虑选择十九颗10毫米的佛珠佩戴;而身材适中的女士,选择十八颗l2毫米的佛珠,更为适合。
  节珠
  又称作“数取”或“四天珠”,一般俗称为“隔珠”。佛珠中嵌加节珠的目的,是为了将较长的子珠均分隔开,以方便记数。例如,人们在持念佛号或咒语时,由于时间有限或遇到突发事件一串佛珠没有念完时,便可以记数到某粒节珠,如果再继续念诵时,从这粒节珠开始记数即可。
  通常,人们会根据一串佛珠的长度,于其中嵌加一粒至三粒不等的节珠。例如,一串一百零八颗的佛珠或者五十四颗的佛珠,通常会每隔二十七颗子珠嵌加一粒节珠;而一串二十七颗或十八颗的佛珠,则每隔九颗子珠嵌加一粒节珠。密宗的佛珠,通常于第七颗(自母珠开始算)与第二十一颗之后嵌加节珠。不过,节珠并不是每串佛珠所必需的。
  记子
  又称作“弟子珠”,其规格要比子珠略小一些,一般有十颗、二十颗或四十颗。记子系串在母珠的另一端,以十颗为一小串,一般认为象征十波罗蜜(即:施波罗蜜、戒波罗蜜、忍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和智波罗蜜)。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佛珠网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