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珠手串的起源 手串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

       佛珠,以前是佛教徒仅仅用以念诵记数的随身法具,实际上佛珠有神秘的起源和深奥的意义。如今是时尚达人必备装逼神器,戴上一条佛珠手串感觉自己有品位,有内涵,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佛珠最早发现在北京房山山顶洞人遗址,这里出土了距今约1万多年的旧石器时代原始人所生产的“珠串”。怎么编佛珠,佛珠石头,佛珠变黑,佛珠名称,会文佛珠,文会佛珠,山顶洞人所佩戴的首饰,是用有穿孔的兽牙、贝壳、小石珠、鲩鱼眼上骨等串连而成。这些形态各异的骨、石饰件就是山顶洞人的“护身符”,将各式各样的珠子穿起来,作为颈饰佩戴。
  后来到了商周时期,玉文化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玉石骨器的制作也极其发达。周代的贵族以玉、石、玛瑙等珍贵材料穿成串,称做“礼玉”,用来佩戴以显示其身份或地位。这种习惯到秦汉以后式微,但似乎仍然有所传承。“珠串”这种用较有价值的材料通过贯穿丝线(有的还饰以璎珞)来作为装饰的形式,因制作简易而在历代贵族中十分流行。直到魏晋、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土发展并兴盛起来,一种叫“佛珠”的宗教用品在寺院甚至社会上也逐渐流行。佛珠遂成为与本土珠串文化发展并行不悖的饰件及用品。
 
  按照佛教记载,佛珠最早诞生于古印度,但古印度早期佛教却没有使用佛珠,见于记载的佛珠使用始于公元2世纪左右。中国有关佛珠的最早记载是《续高僧传》中所说隋唐时代的道绰大师,他教人们拿着念珠持诵三宝名号。佛珠本不是佛教始创,在佛陀时代所制的律仪亦无佛珠的记载。而佛经记载,佛珠多出于后期的经典,然而在律部经典却不见有记载。所以依律典的南传佛教徒亦较少有持珠的,但在密教中佛珠却极受重视。
  佛珠本是念佛或持咒时用于记诵和束心的工具和信物,故又称“念珠”。因佛祖释迦牟尼讲法、圆寂于菩提树下,所以菩提树被奉为佛教圣树。于是,古印度的佛教徒将菩提树的树籽(也就是菩提子)贯穿成串,在诵经念佛时即可记录诵经次数,后来干脆也兼用其他一些植物的种子一颗颗穿成珠串作为念珠。除念经的作用外,佛教徒手持佛珠在佛教中被认为能消除业障,象征一种美好的愿景。佛珠从使用方面来讲可以分为三种,即挂珠、佩珠、持珠。挂于颈部胸前,谓之挂珠;戴在手腕或臂上,谓之佩珠;握于掌中用手掐捻或者持念的,谓之持珠,也有谓之念珠者。
 
  手串的起源,早在佛教诞生前,印度婆罗门教的教众就已经开始使用佛珠了。宗教信徒们通过对佛珠的盘捻记诵修行,佛珠便是一种辅助修心的工具,而修行的目的则是为了获得菩提正觉,即获得了却尘世三千烦恼而领悟未来的无上智慧。有专家以为,原始佛教没有念珠,是受婆罗门教影响。但从婆罗门教发展出来的印度教,其重要的法器就是念珠。从公元4世纪开始,念珠就开始流行于印度佛教中。
  据佛教典籍《佛说木槵子经》记载,很早以前佛家便以木槵子制作佛珠,后来随着佛教的不断传承发展,人们逐渐将诸多天然植物种子、果实、根茎等用于佛珠的穿制,这些珠串常常体现了其所蕴含的修持内心的深刻意义,即“菩提”之意,于是人们便开始将这些树籽通称为“菩提子”。而随着佛教的发展,菩提子的种类也在不断发展,但均同佛教有着极深的渊源。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佛珠网原创文章。